中國的機器人總體數量并不小,不過中國人口眾多,平均下來,中國的機器人覆蓋率還是很 低。并且,國內機器人在國內市場僅有1.6萬臺的份額,在中高端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領域基本依賴進口。究竟是什么阻擋了中國機器人企業前進的步伐?

中國工業機器人2016年到2017年的銷量增速分別為23.9%、25.8%,2017年機器人銷量將超過10萬臺。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與保有量將分別超過到15萬臺與80萬臺,到2025年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各路大佬擠入中國市場,一時間各路機器人在中國風云四起。在外資巨頭庫卡、ABB等紛紛通過本土企業使自己更加適應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國內的機器人企業也在試圖分割這塊肥肉。然而看似龐大的機器人市場,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想要前進卻始終停滯不前,原因何在?
一方面,市場換技術,但科研基礎薄弱。盡管中國機器人市場熱度高漲,機器人企業?“小而散”,高層次人才嚴重短缺,科研基礎薄弱等現狀讓人擔憂。中國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發展落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若想實現彎道超車,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要有國際化的、一流的研發人才。即使有機器人領域的人才還不夠,還必須是國際化的、處于機器人領域最前沿的研發人才,只有他們才能夠精準把握最新的發展路線和發展方向。
二要有可持續的資金投入。錢是硬通貨,沒有錢要搞科研是絕對不可能的。究竟需要多少錢,沒有人知道,但需要的時候隨時就該有錢可以支配。
另一方面,傳統招商模式不適應機器人產業發展。機器人作為高端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各地方政府都希望大力引進機器人企業,做大機器人產業。他們想到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和國外機器人企業合作,吸引國外企業投資建廠。吸引外國機器人企業到中國來投資建廠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招商引資模式。
但是,今天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已經達到一個新的臨界點,勞動力短缺現象將長期存在,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機器人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2016年成功獲得資本與創業者的瘋狂追逐,商業服務與消費級市場均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IDC發布的《全球商用機器人技術支出指南》報告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技術及相關服務支出將從2016年的915億美元增長到1880億美元,即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以上。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將會擴展至更多行業,推動各行業進行深刻的智能技術變革。
隨著AI越來越快的發展,目前機器的記憶、計算能力已經超過人類。在認知能力上,AI也在逐漸趕超。雖然有很多人認為總有一些領域機器無法超越人類,但這些領域卻不斷被機器攻破。就連李開復也在上周中泰證券的策略會上指出,由于中國政策環境相對開放并擁有AI發展的關鍵——海量數據,因而可能產生井噴式的發展。
2017年或許會有更多機器人公司將目光投向細分領域,避開巨頭的鋒芒,專注于研發針對企業服務的機器人產品。企業級機器人市場或許真的會引來爆發的春天,真正促成機器人行業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